查看原文
其他

工业基地的变迁与资源型城市的“新生”

王独步 王独步 2022-09-21

本来想接着写土耳其等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写着写着还发现需要“铺垫”。

历史圈和科技圈都非常有名的“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近代中国?其实,这不是中国一家存在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通病”。作为古典时代的世界主流文明区,大清(中国,代表东亚)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萨法维波斯(伊朗,代表西亚和中亚)、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代表中东北非和南欧)和莫卧儿帝国(印度,代表南亚),也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四大帝国几乎同时沦为“病夫”。所以,李约瑟难题的正确表达应该是:农业时代的主流文明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或者说:农业时代的蛮夷之地西欧,为什么最先发生工业革命?


古人云:百里不贩樵(木柴),千里不贩籴(粮食)。因为木柴和粮食都是单位价值很低的物品,单位运输成本太高,长途运输后不具备竞争力。比如,现在的小麦市场价是1.43元/斤,一袋小麦大约100斤,共值143元。如果是一袋芯片,估计能值几十万元。同样是143元的运费,小麦相当于价格翻番,而对每颗芯片的影响就是毛毛雨了。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大部分粮草其实都消耗在运输途中了。比如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运输价值几十万两白银的粮草,运输成本却高达几百万两白银。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白了就是将铁矿石和煤炭两样资源结合起来。不论制造蒸汽机、铁路货车、铁甲战舰,都需要钢铁,而钢铁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无论驱动蒸汽机运转还是冶炼铁矿石为钢铁,都需要燃烧煤炭。但是铁矿石和煤炭都是单位价值很低的物品,在工业革命初期,物流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且,很多铁矿石和煤炭藏于深山埋于地下,采掘成本也非常高。

铁矿煤炭分布与欧洲工业革命形势

西欧的优势就在于,铁矿石和煤炭储量都非常丰富,而且很多都是露天存在,采掘成本非常低;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都是平原为主,再加上各国挖掘的运河体系,使得运输成本也非常低。储量非常丰富,采掘成本和运输成本都很低,正好符合大规模工业化所需要的天量的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其它地区,比如伊朗和土耳其,都是高原山地为主,采掘成本非常高,运输成本也高;就算将工厂设在矿产或煤田旁边,还要面临山区缺水和制成品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的困境。

德国鲁尔工业区

综上而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平坦的地形,工厂倾向于就近设在矿山或煤田旁边,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物流运输成本。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都算是依矿山傍煤田而兴起的。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业基地)设在农村(资源能源采掘生产基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铁路火车、公路汽车、轮船等的发明、改进与普及,运输成本越来越低,工厂可以不必拘泥于矿山煤田周边,这是其一。其二,随着上述产品的发明和改进,上述产品的制造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是需要越来越多种类的资源参与,包括铜、铝、镁等,而不单单只需要铁矿石了;二是产业门类的增加,产业分工的细化,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参与。这就需要一个吸纳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非常方便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城市,作为工业基地。目的同样是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只是不再单独对某样资源降低运输成本,而是要考虑综合物流运输成本。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业基地)迁到了城市(交通中心)。


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家庭消费开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取代了之前的国家和企业消费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包括蒸汽机内燃机、铁路火车、轮船、武器装备,都是国家和企业为主要消费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话电报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手机等,都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商品。相对于国家和企业消费的漫长性和稳定性,家庭消费具有快和变的特点。比如企业购置一套机器设备,从下单预付定金到拿到货,往往要经历几年时间,此为漫长性;在这套机器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直到不能继续改进,或落伍,才会淘汰,此为稳定性。老百姓可没有国家或企业的耐心,等上几年时间,而是要求立刻拿到货使用,是为快;家电等旧了坏了落后了,很多人会选择换新,而且新的与旧的未必一脉相承,很多时候就是要换换口味,是为变。这使得,企业必须尽可能贴近市场,以便于最短时间交货到消费者手中,并第一时间捕捉到市场需求(潮流)的改变并跟进调整转型。

除了距市场最近(人口多市场大)之外,大城市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布局更多的产业门类、分工环节和劳动力数量。因为商品是越来越精密和复杂的,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产业门类、分工环节和劳动力数量。详情见 供应链危机——现代社会很脆弱 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业基地)从小城市迁到了大城市。


综而言之,工业基地的变迁,工业区的分布,经历了从农村(依矿山傍煤田),到城市(地区交通中心),再到大城市(国家和国际交通中心);是一个逐渐远离原材料产地(资源丰富),并逐渐靠拢终端消费市场(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的过程。一是随着物流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基地不必再拘泥于矿山煤田旁边;二是产业门类的增加和分工环节的细化,一件商品的生产制造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种类和越来越大的劳动力规模;三是家庭消费的兴起,工业基地需要尽可能贴近市场。

东北(原材料产地)粮食运到山东(终端消费市场)加工

也可以说,工业基地的变迁,工业区的分布,经历了从国家为单位(几百万人口),到地区产业分工(几千万人口),再到现在的全球产业链(数亿人口)。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属于国家为单位的工业区,要求资源丰富且地形平坦;欧盟属于地区产业分工,一大堆工业国抱团扎堆;现在是全球产业链,工业区位于国际贸易主干道上,而国际贸易主干道是最大的几个工业区之间的连线(货运量大,因为物流成本低,运输时间短,类似于地铁高频率发车和低成本载宰客)。


远离原材料产地,靠拢终端消费市场的工业基地演变过程,其实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物流和仓储过程中的额外成本。有点类似于吃饭时,先将饭菜从锅里舀到碗盘里,再从碗盘送到嘴里;相比于直接从锅里夹饭菜吃,多了一个勺子舀和碗盘存的过程。以铁矿石为例,先将铁矿石从矿山运输到城市,并在城市暂时存储(以备不时之需),再进钢铁厂冶炼;如果将铁矿石在矿山直接锻造成粗钢或精钢抑或直接锻造成型,将零部件运到城市组装加工,应该能节省不少物流和仓储成本。除此之外,还能抑制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引发的各种大城市病。也就是说,这需要逆转工业基地远离原材料产地靠拢消费市场的工业化大趋势,将工厂重新迁回原材料产地。

钢铁厂

不过,想法是很好,就是现实有些不允许。举个例子,现在市场上A产品热销,亟需A1零件,如果钢铁厂和锻造厂在矿山,从收到指令生产出A1零件,到将A1零件运输到城市。水运的成本低但是太慢,零部件运到时,市场早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运倒是快但是成本太高,那就真变成变成螺丝一毛一,打的七十七了。这时候,高铁运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速度快,成本也适中。因此,中国正在推进县县通高速(十二横十二纵高铁网),村村通公路,就是为了将更多产业门类和分工环节留在小城市和农村。当然,如果玩砸了,就会变成大城市加速虹吸小城市和农村的产业与人口,算是双刃剑了。毕竟,高铁运输的成本还是不如水运或重载铁路,时效性也不如城市直接生产,几百年形成的工业化大趋势并不容易逆转。

想法要变成现实,一是加快高铁网络的延伸,建设绵密高效的高铁网;二是在大城市厉行环保,迫使大城市吐出这些环保欠佳的产业。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这一套模式暂时还只适用于主权国家之内,因为钢铁厂、化工厂等都是造血机器,大量迁到外国岂不是自废武功并养虎遗患?如果外国想要获得钢铁厂化工厂的转移,恐怕要拿出一些东西作为交换(抵押、投名状)以获得信任,能拿出的也就只要主权了,但是主权又是这个时代最敏感的事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